ME肝病学术交流平台
首页> E讯> 打破认知:血氨水平不能指导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研究速递
打破认知:血氨水平不能指导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研究速递
分享到:

转载自 医脉通肝脏科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目前认为,氨在肝性脑病(HE)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指导HE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而在临床工作当中,一些医生会对患有或疑似患有HE的患者进行血氨水平检查,而另一些医生则不会将血氨水平检查作为HE常规管理的一部分。

近日,《美国胃肠病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的研究,提示血氨水平不能指导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

image.pngimage.png

该研究纳入了2005年至2015年间因HE而入院的18岁以上肝硬化患者。

研究人员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来控制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HE诊断时检测到的氨水平患者被进一步分为氨水平正常或升高的患者。主要终点是HE治疗前48小时给予的总乳果糖量(或剂量)。

研究主要结果

1. 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本项研究共纳入了1202例HE患者,其中551名患者(46%)在入院时接受了血氨水平检测,651名患者(54%)未接受检测;在有血氨水平数据的患者中,328名(60%)患者的氨水平升高(定义为>72 μmol/L),而223名患者(40%)的血氨水平正常。在有和没有氨水平的人群中,Child-Pugh评分,MELD或Charlson合并症指数均无显着差异。

2. 乳果糖治疗与血氨水平的关系

所有1202名受试者都接受了口服乳果糖,前48小时的总平均口服剂量为172ml。在乳果糖治疗方面,未接受血氨检测的患者接受血氨检测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在48小时内乳果糖剂量分别为167 ml和171 ml(P = 0.08)。血氨浓度升高和血氨浓度正常的患者间48小时内乳果糖平均剂量也是相同的(171 ml)(表1)。

image.png

表1 以初始血氨水平为基础的基线临床特征和结局

分析入院时血氨水平与乳果糖剂量,结果显示血氨水平与乳果糖治疗之间没有相关性(R2=0.0026)(图1)。

image.png

图1 血氨水平和乳果糖剂量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

结论与讨论

肝性脑病(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及时地识别和治疗是逆转HE的关键,通常采用乳果糖来降低血氨。虽然HE的病理生理学是复杂的,但目前认为氨在其中起着中心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氨大多会转化为尿素,最终经肾脏排出,少量氨在骨骼肌中转为谷氨酰胺。

但在肝硬化患者中,门体侧支循环、肌少症和潜在的肾功能障碍限制了氨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血氨浓度升高,氨穿过血脑屏障,导致HE的进展。

由于氨在HE的发病机制假说中的关键作用,许多研究评估了血氨水平作为临床中HE诊断标志物的作用。但是,在急诊环境中精确测量血清氨水平是非常困难的。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采血后较长时间才检测、高温下运送,均可能引起血氨假性升高。血氨水平也可能因人而异,这取决于患者的肾功能、有无少肌症以及饮食状况。

此外,虽然已发现有HE病史的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较高,但血氨水平可能与HE的严重程度无关,因为即使没有神经认知改变的患者血氨水平也可升高。并且,由于氨在H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依赖于其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静脉氨水平——临床环境中最常见的测量——可能不能代表在脑中产生毒性作用的氨浓度。

该研究发现,乳果糖对HE的住院管理不受氨水平的影响。虽然这项研究没有评估连续氨水平监测指导治疗的效果,但该研究证明,应该放弃常规使用血氨检测作为指导治疗的指标。


研究人员同时也总结了这项研究的局限性

(1)这项研究是回顾性研究,这可能会引入选择偏差,特别是对于那行接受了血氨水平检测的患者。例如,通常在被医生诊断为原因不明的精神障碍患者会被要求做检测,此时的血氨水平被当做一种诊断指标。也有可能,病情更严重的HE患者更可能检测血氨水平,而血氨水平升高会导致患者更积极地接受治疗。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肝病的严重程度(基于MELD和Child-Pugh评分)在接受和不接受血氨水平检测者间都是相似的。

(2)所有的血氨检测样本均来自静脉血,有研究报道动脉氨水平和氨分压的测量可更好地代表到达大脑循环的氨浓度。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Haj M, Rockey DC, et al. Ammonia Levels Do Not Guid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aused by Cirrho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May 2020. 115(5): 723-728.

版权所有:北京华润北贸医药经营有限公司
所有权 @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