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肝病学术交流平台
首页> E讯> 「偏方治病」害人命!老年女性轻信偏方,出现亚急性肝衰竭……
「偏方治病」害人命!老年女性轻信偏方,出现亚急性肝衰竭……
分享到:



徐某,女,51岁。主因“乏力、肤黄1个月余”于2020年10月24日入院。


1、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出现乏力、肤黄,无腹泻、腹胀,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化验肝功能:ALT 190U/L,AST 199U/L,TBIL 138.17μmol/L,PTA 79.9%。嗜肝病毒均阴性。腹部磁共振提示:胆囊显示欠佳,脾大。


Image by Freepik


因有服用“接骨中药偏方”史,故诊断考虑为“药物性肝炎”,予以保肝、退黄、降酶(具体用药不详)等治疗,但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经门诊收入院。


2、流行病学史


否认有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史,无不洁饮食史。


3.既往史


患者此次发病前2个月因摔伤致左侧髌骨骨折,当地医院给予非手术治疗,并口服“接骨偏方中药”(具体成分不详)治疗1个月。否认“心、脑、肺、肾”等脏器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个人史


生长于原籍张家口,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水、疫源接触史,无放射物、毒物接触史,无有害粉尘吸入史,无饮酒史,无吸烟史,无冶游史。


5、婚育史


适龄结婚,配偶健康状况良好,夫妻关系和睦,子女健康状况良好,育2子1女。


6、月经史


初潮年龄17岁,行经期天数3~4天,间隔天数25~27天,末次月经时间2020年10月6日,经量中等,偶有痛经。


7、家族史


母亲健在,父亲去世,死因不明,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8、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面色晦暗,睑结膜及口唇略苍白,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阴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左下肢活动受限,双下肢无水肿,扑翼样震颤阴性。


9、初步诊断


①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


②左侧髌骨骨折后。



(一)入院诊治第一阶段——肝衰竭治疗


2020年10月24日入院后化验:


肝功能:ALB 26g/L,ALT 24U/L,AST 154U/L,TBIL 233.3μmol/L,DBIL 200.7μmol/L。


凝血功能:PTA 34.6%,INR 1.86,PCT 0.050ng/ml。


铁7.1μmo/L。


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EBV及CMV病毒均阴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系列均阴性,血清铜蓝蛋白正常。


肝脏血管彩超提示肝血供未见明确异常。


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提示胆囊炎,脾稍大,肝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


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钙化灶。


结合患者发病前有明确使用“接骨偏方中药”史,化验排除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RUCAM评分6分,诊断考虑为:

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药物性肝炎;


②贫血(中度);


③左侧髌骨骨折。

给予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保肝、降黄治疗,同时给予静脉输血浆及人工肝治疗。


Image by Freepik


2020年10月27日

行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治疗后,复查肝功能好转,TBIL从入院的233.3μmol/L降至130.7μmol/L,PTA从34.6%升至58.4%。


(二)入院诊治第二阶段——发热伴皮疹


2020年10月29日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9℃,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路刺激症状,四肢及躯干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压之不褪色,伴有皮肤瘙痒。考虑过敏可能性大,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3天,皮疹消退,但仍持续发热。


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给予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2天后患者仍发热,为除外导管相关感染,予以拔出静脉置管并行相关细菌培养及血培养,经验性给予舒普深抗感染治疗。但仍有发热,考虑不除外药物热情况,11月4日停用所有静脉药物。


2020年11月6日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故继续给予口服保肝、降酶、退黄治疗。


2020年11月11日

患者再次出现间断发热, 每日最高体温波动在37.3~39.6℃,自觉无明显鼻塞、流涕、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


辅助检查:

多次化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PCT均未见明显异常,同时积极查找发热及皮疹原因。先后完善PPD试验,布鲁氏菌凝集试验,肥达试验及外斐试验,类风湿因子等均未见异常;口腔黏膜涂片未见真菌,G试验及GM试验均阴性(除外真菌感染)。


肺CT提示右肺上叶陈旧性病变,心包少量积液(除外肺部感染),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少-中量反流,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除外心内膜炎)。


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提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


为进一步明确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原因,并明确有无肿瘤情况,先后行PET-CT检查及淋巴结活检。PET-CT结果提示横膈上下多发淋巴结,部分代谢活性稍增高,甲状腺及骨髓代谢活性弥漫性增高,请结合临床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淋巴瘤。


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提示:淋巴结正常结构部分破坏,血管显著增生,伴有大小不等淋巴细胞及片状增生的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合病史考虑药物相关性淋巴结病。


免疫组化:CD20(灶状+),CD10(-),CD21(FDC网+),CD3(+),CD2(+),CD4(+),CD8(+),CD7(+),CD30(-),CXCL13 (-),BcI-6(散在+),Ki-67(index 约60%),PD-1(个别+),CD56(-),MUM-1(+),Kappa(散在+),Lambda(-),CD1a(-),S-100(散在+),CD163(+),CD68(组织细胞+)。原位杂交:EBER(-)。


淋巴结活检病理送往外院病理科会诊提示: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T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伴血管增生及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考虑药物相关性淋巴结病,请结合临床随访,必要时可选择非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分析。


患者入院时存在中度贫血,自2020年11月10日开始出现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2020年12月4日下降至52g/L,患者无失血表现,先后行糖水试验、酸溶血试验及直接抗人球试验均阴性。


贫血三项:铁蛋白622.6ng/m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92%。行骨穿刺检查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红系增生减低,未见原始细胞,全片共见巨核细胞1个,血小板成簇分布。


进一步完善CD55、CD59 检查,结果提示CD55、CD59正常。


请血液科会诊,考虑为药物相关性贫血,未予特殊治疗。


(三)入院诊治第三阶段——诊断指导治疗


患者入院期间边检查边常规保肝治疗,肝功能逐渐好转,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2020年12月7日经患者同意后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检查。肝穿刺病理考虑: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炎症坏死程度相当于G2~3,伴胆管损害。


复查浅表淋巴结超声:提示淋巴结较前变小。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四)最终诊断


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药物性肝炎;


②药物相关性淋巴结病;


③药物相关性贫血;


④左侧髌骨骨折后。


(五)随访情况


患者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未再出现发热,定期复查,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血常规恢复正常。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出现以及民众保健意识的增强,中草药及其制剂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部分人员存在认识误区,盲目认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安全有效,而忽视了中草药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不良反应。


Image by Freepik


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提升公众对药物性肝损伤危害的认知、避免不必要药物的使用和滥用,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本病例在口服“ 接骨偏方中药”(具体成分不详)后出现肝衰竭,并先后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化验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终结合肝穿刺病理,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明确。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多学科协作,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最终诊断得以明确,病情恢复理想。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日益多见,药物性损伤有时不仅表现为对肝脏靶器官的损害,常还伴随对皮肤的损害、骨髓的抑制及免疫系统等多器官的损害,临床上在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同时,需要注意加强对其他系统的观察。

版权所有:北京华润北贸医药经营有限公司
所有权 @2017~2018